位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它的建筑由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高达165米的烟囱是博物馆最醒目的标志,它的外观也是一支硕大的温度计,日日夜夜为上海"量体温"。"烟囱"不仅仅是广大市民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昵称,也已经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休闲地标。
第一盏电灯:见证民族工业崛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是南市发电厂,是上海的首家华资电厂。1897年,上海知县黄爱棠决定,在十六铺附近老太平码头(今老太平弄)的一块空地上创设南市电灯厂。1898年,上海南市第一盏电灯亮起,次日正值正月初一,老太平码头沿黄浦江一带30盏灯一起点亮。这标志着中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电厂正式发电。第二天,《申报》以"光明世界"为题盛赞:"日坠崦嵫,电光大放,九衢四达,几疑朗月高悬。"
随着民族工业蒸蒸日上,灯泡厂也经历了数次扩建和改组。从1906年只能供应1010盏电灯的小小的灯泡厂,到了1917年已经能供应2.3万余盏电灯,成为当时上海的第三大发供电企业。为了进一步增加发电量,灯泡厂搬迁至半淞园黄浦江滨新建的厂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现址)。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风霜的电厂又经历了多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并改为国营南市发电厂。1988年,发电厂主体和烟囱改建完毕。到了90年代,南市发电厂拥有发电机组5台,成为沪南地区的热网热源中心。
华丽转身:老电厂变身新能源典范
作为传统的燃煤电厂,南市发电厂在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2007年,为了配合上海世博会的总体规划,属于世博会场址范围内的南市发电厂的全部机组停止了运行。历经110载峥嵘岁月,南市发电厂见证了工业社会的崛起,也做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
2010年,南市发电厂的旧厂房和烟囱通过再生性改造,成为上海世博会五大主题展馆之一的城市未来馆。城市未来馆运用了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展现了人们对未来城市的畅想与实践。通过多项节能技术的集成,老电厂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标准,成为国内第一栋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三星级绿色建筑。
重新发电:辐射强大艺术能量
2012年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开放,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挑27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独立的展览空间。
高耸的烟囱是温度计也是展览空间
PSA也是上海双年展的主要展示空间。上海双年展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博物馆的生命之源。成立以来,PSA已建立了多个自有的活动品牌,包括创立于2013年的实验音乐现场品牌"1 吨半"、2015年创立的剧场表演品牌"聚裂"、行为艺术品牌"紧身"以及每年发生在馆庆当天的"电场12小时"艺术狂欢马拉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