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与资讯 > 资讯
首钢老厂房变身现代化冰场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日期 : 2018-07-31

7月27日,记者走进首钢园区“探班”,此时国家队冬季运动训练场馆“四块冰”已有三块投入使用。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国家队运动员们,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为运动员们提供场地维护和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是首钢职工。在这些利用老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冬训场馆里,昔日的炼钢工人,转型成为制冰人、扫冰人。作为扎根北京的老国企,首钢两度与奥运结缘,也因奥运使自己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一炉火到一块冰,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新首钢的华丽转身。

7月27日上午,雨后的石景山仍有些闷热,但走进首钢冰壶训练馆,立刻置身于一个清凉世界。国家队的队员们正在冰场上分组对抗,队员们的呐喊声响彻整个场馆。

据首建投公司工程建设部冬训中心项目经理曹雷介绍,与冬奥结缘后,首钢在园区北区建设“冬奥广场”,利用工业遗存改造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个冬季运动训练场馆,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四块冰”。

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三个场馆是连在一起的,由当年的精煤车间改造而成,现在外观仍然保持着原有框架。曹雷说,精煤车间就是储存煤的大型仓库,有300米长,正好可以容纳一辆火车进出送煤。在进行场馆改造时,几乎是平均分成三部分,每个场馆都有100米长。场馆按照国际标准建造,集运动、办公、休息于一体。

曹雷透露,今年6、7月份,国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三支队伍共计160余人,已先后“驻扎”首钢园区,开始上冰训练。冰球馆将于年底竣工,可以容纳4300多名观众进场观看比赛。

据曹雷介绍,作为国家队冬奥训练场馆,为全力保障国家队队员在训练和参赛时真正“无差异感”,场馆建设、制冰工序及各方面设施,严格按照冬奥会标准要求,包括场馆灯光照度、空调温湿度、除尘等都有着严格要求,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这块冰”。

在冰壶馆内,记者看到,运动员脚下的冰面像大理石一样平整光滑,上面还绘制有各种图案标识。曹雷说,制冰前,场馆内需经粗保洁和精保洁等多次清洁工序,以保证制冰环境的“绝对”清洁。制冰过程中,场馆内空气要保持恒温恒湿,温度在24℃以下,湿度在50%以下。制冰用水对水温、洁净度、PH值等有严格要求,洒水前要经过水处理设备软化和除杂。整个冰壶馆这块冰,浇注完成需要10到15天时间,每天洒水增厚几毫米,整个冰层厚4厘米。

在光洁的冰层下,是十几道精密工序的保障层,大约有30厘米。曹雷介绍,这个保障结构层分为地板加热防结露冻胀层、防冻胀加热层、保温层、保护层、滑动层、防水层以及混凝土制冷层等。这样十几层叠加在一起,呈现出人们看到的最上面的“一块冰”。

伴随着国家队运动员的进场训练,紧邻“四块冰”的运动员公寓也将陆续投入使用。北京晨报记者体验发现,从冰壶、花滑等场馆走到公寓,不会超过5分钟时间。

运动员公寓一共有五栋,楼高都在六层左右。目前已经启用的一栋公寓有88个房间,分单人间、双人间等多个房型,住进了160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公寓内设有独立的厨房和餐厅,可容纳100人同时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