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与资讯 > 资讯
宿迁厕所革命:从民生出发
来源:中华建设网      发布日期 : 2018-01-08

“公共卫生间向左80米”“公共卫生间向右150米”……在宿迁市中心发展大道、微山湖路等主干道,每隔几百米,路口都会出现导厕牌。走进南湖路公厕,记者看到,洗漱池干净清爽,台面上方是盒式卫生抽纸。“上公厕,用免费手纸,这种做法已持续一段时间。”宿迁市民闫振玲说,这里公厕干净、方便,作为宿迁人感到特别有面子。


在宿迁府苑小区公厕,尽管人流不少,但蹲坑便池光亮如新,空气中弥漫着香味,从地面擦洗印记看,这里刚打扫过。“过去上厕所,出门到处找,找到了还下不了脚,脏啊!”说起街头公厕,宿迁市民何家良说,“跟过去比大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以前的厕所难找、难进、难蹲,现在上公厕,则是一件舒心事。在宿迁经营家具生意多年的徐东辉告诉记者,以前公司附近有一个公厕,但是一到晚上8点就关门了,导致他很多次急着上厕所都吃了闭门羹。


难找因为数量少,难进因为不是24小时开放,而且还收费,难蹲是因为环境卫生太差。有数据显示,2010年,城区64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147座公厕,其中达到三类标准公厕仅有63座、占42.9%,旱厕84座、占57.1%,且布局不合理,管理比较混乱,存在脏乱差、乱收费等现象。


从2013年起,宿迁坚持“以物育人、以物化人”的理念,全面启动“厕所革命”。今年,宿迁推进“公厕革命”,要在本月中旬完成85平方公里范围内146个公厕建设任务,9月底前全面完成85—220平方公里及洋河新区范围内不达标的公厕改造任务。


目前,江苏省京宿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接手宿迁主城82座公厕维护、保洁及粪便处理工作,管理与“首都标准”接轨。三类以上的公厕,须达“十洁”“八无”标准。从便坑、尿池、洗手盆到干手器,从顶棚墙壁到外部环境,都要做到“洁”;无蚊蝇、无臭味、无尿碱污物,地面无积尿……这一个个“无”,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


市城管局局长刘江告诉记者,通过对8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公厕进行普查,需要改造的公厕总共是146座,预计到7月中旬全面完成。从建成区85平方公里扩大到2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列入改造和提升计划的公厕是173座,已全面启动。


“通过对公厕的新建和改造,我们将逐步建立起以独立式公厕为主,组合式公厕为辅,沿街公共建筑内厕所对外开放的网络格局,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环境协调、管理规范、卫生整洁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刘江说。


目前,宿迁着力推进的第三代公厕内有3个卫生间:男卫、女卫、第三卫。这个第三卫生间内,有残疾人的专用坐便器,也有母婴护理台。在宿迁的一些公厕,便池和地面上看不到便渍、痰渍等污物,穿衣镜、洗手台也是清清爽爽。舒适的如厕环境,培养了市民的文明行为,很少有人在厕所随地吐痰、抽烟,更少有破坏公物的行为。方便的配套设施也陶冶了市民的情操,人们在这里读书、看报,很少有人高声喧哗。在宿迁,大伙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市民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