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与资讯 > 资讯
广州建筑“活化石”镇海楼城墙维护将竣工
来源:大洋网      发布日期 : 2017-11-20

从今年10月1日起全面保养维护的广州博物馆镇海楼段明代古城墙,将在今年12月上旬全面竣工。本次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首次启动对镇海楼段城墙的全面维护保养。整个工期计划90天,分五道工序完成。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今天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本次同时启动的镇海楼《广州历史陈列》全面升级项目,也有望于11月底全面完成。据悉,陈列升级的总投入800万,引入智能导览、多媒体手段,以”城标·城史”为主题,实现对镇海楼展陈全面升级,以广州两千多年来城市发展变迁轨迹和历史文化特色为主线,实现在老城标里讲述古代广州城市故事的目标,并增补最近10年征集的馆藏精品文物。此前,镇海楼《广州历史陈列》是2007年开放,逾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400万人。


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广州古城墙(越秀山段)、镇海楼、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是“广州明初三大古迹”,堪称明初广州建筑的“活化石”。其中,广州古城墙(越秀山段)也是广州仅存一段古城墙,东西蜿蜒分西、中、东三部分:从大北门到镇海楼为西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盘龙岗山头为中段,从广州美术馆到小北门为东段,全长1179米。其中,中段镇海楼东西两侧约209米,城墙保存完好。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州明城墙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直击:镇海楼段古城墙处最险峻


记者从部分裸露的镇海楼段明代古城墙可以看到,部分城墙上长出小树杂草,有的城墙的外表呈黑色、深绿色等,看上去斑驳一片。由下往上望去,镇海楼段明代古城墙提拔险峻,该段城墙在越秀山城墙中地理位置最高。专家介绍,墙面离开山坡地面最高处有15米之高。西北面呈现凸曲面造型,展示了明城墙转角轮廓线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和美学观念。另外,古城墙北面的曲面受力合理,城墙结构稳固,经受住600多年间的历次地震仍傲然屹立,对于研究古代城墙建筑形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曾经负责修复广州越秀山明代城墙方案设计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郑力鹏教授透露,镇海楼段明代古城墙是保存最好的部分,最后一次维修是上世纪80年代。


高温植物:城墙出现崩裂的罪恶魁首


专家介绍,镇海楼段明代古城墙整体结构保存完整,城墙主要由古青砖、砂岩构成,其中部分墙体为古青砖,墙基为红砂岩。因为受到自然风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城墙表面长满杂草杂小树,出现墙体砖表面风化脱落、微生物侵蚀,污染变色以及墙体开裂等现状。墙体的小树苗、杂草和苔藓微生物,直接从砖缝侵入,造成砖缝间灰浆散落流失,影响危机墙体的结构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的多雨水高温气候,直接加速城墙的自然风化。广州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700毫米,城墙上青砖的吸水率超过20%,水对古城墙直接构成威胁。而强烈的日照对城墙也构成同样的压力。据介绍,广州的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875-1959小时之间,正午时分露天建筑物的表面温度均超过50℃,夜晚降到30℃左右,温差直接造成一些青砖出现崩裂。尤其是古城墙多由古青砖和红砂岩砌成,古青砖属于多孔类材料,极易受到外界自然因素影响而破坏;红砂岩通过反复的吸水、失水,在不断的膨胀、收缩中容易崩裂。


五道工序:六百多年古城墙将焕新颜


记者了解到,本次维护保养由广州市白云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完成,据介绍,整个工期计划90天,费用62万元。主要实现对古城墙墙体污染的清除,包括消除水痕、青苔,减轻霉变发黑。其中,通过五道工序提高古城墙墙体抗污染和抗风化能力,包括微生物治理、表面清洗、修补裂缝、抗藻和封护。


专家解释,微生物治理,即用显微镜对微生物病害进行拍照记录,按一定比例配置微生物病害治理材料,喷涂在表面,养护72小时后用去离子水洗净表面残留试剂。先用显微镜观察效果,在确定治理效果后再推广。


表面清理,即清除古城墙表面的杂草杂树等植物,清理死亡的霉菌、地衣和青苔、粉尘等。针对杂草杂树等植物,清除方式直接采取割除措施,并通过注入除草剂确保植物根系完全死亡。对青砖表面污染物,则采用清洗办法施工,以去离子水为介质,采用高温高压蒸汽清洗机清理。


裂缝修补,即针对砖与砖之间缝隙,古青砖和红砂岩本体上的裂隙,按一定比例配置灰浆、固化剂等对其填充修补。细微之处,甚至通过牙科等工具,将修补材料填入裂缝。


抗藻保护,即采用专用的抗藻岩石保护液进行喷涂式理,该种保护液具备防水和抗藻特性,使用后可延缓微生物滋生。


封护处理,即针对古青砖、红砂岩两种材料的墙体采用不同保护材料进行封护保护。对古青砖墙体,采用渗透型古砖保护液进行封护;针对砂岩墙体,则采用岩石保护液进行防风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