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南京将启动以街道片区为单位的垃圾分类全覆盖试点工作,街道内的每个小区、道路、单位及广场等公共活动中心,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回收。(10月30日《现代快报》)
过去是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垃圾分类试点,现在摇身一变为街道垃圾分类试点,由于试点的范围变大了,旧闻就成了“新闻”。但无论怎么变,垃圾分类始终处于试点的状态却没有任何改变。
从2000年起,我国就开始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17年下来,不说其他地方,就是第一批试点的8个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还是处于“试点”阶段,垃圾分类工作依然在原地打转转。
毋庸讳言,推行垃圾分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说到垃圾分类难,矛头往往就会归咎于民众不配合。可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很多民众对垃圾分类应该说早有了解,为何始终落不了地?关键还是在于地方政府缺乏全面实行垃圾分类的决心。众所周知,垃圾分好类后,必须有相应的去处,必须建立起一个从收集到中转再到处理的完整链条。这些工作我们到底做了多少?我们见到的只有无休止的试点,只有在垃圾收集层面上的空转和空耗。
实行垃圾分类并不难,只要每个城市都真正建好从分类到运输再到回收利用这样一个垃圾分类链条,为民众提供完备的服务,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惩戒措施,垃圾分类工作就可以落地。这是在日本等国家已经验证了的事实。可现实是虽然有了分类垃圾桶,但无论是中转还是回收利用都没有与之配套,民众即使将垃圾分了类,也是在做无用功,自然没了热情。
当下,我们不能继续在垃圾分类试点上面兜圈子了。全面彻底地推行垃圾分类,关键在于建立完整的回收链条和规章制度,为民众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将实事落到实处。